公司招聘员工要求性格内向、来自农村 负责人称农村孩子更务实

发布日期: 2023-12-08
来源网站:3g.k.sohu.com
作者:
主题分类:劳动事件
内容类型:普通新闻报道
关键词:就业歧视, 农村, 平等就业, 招聘信息, 用人单位, 公司, 女士, 性格, 内向
涉及行业:
涉及职业:白领受雇者
地点: 江苏省

相关议题:招聘, 就业歧视, 就业

  • 江苏南京一家公司招聘外贸助理,要求应聘者“性格偏内向”、“老家来自农村”,引发争议。
  • 公司负责人解释称,性格内向的人更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,而来自农村的员工更务实,更懂得珍惜机会。
  • 有网友质疑该招聘信息存在歧视,律师表示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。
  • 公司负责人表示,招聘要求是硬性规定,即使应聘者很优秀,只要不是来自农村,也不会考虑。
  • 律师建议企业合法规范招聘录用员工,避免出现法律禁止的就业歧视行为。

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,仅供参考,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。

公司招聘员工要求“性格内向、来自农村”,负责人称农村孩子更务实

极目新闻消息,近日,江苏南京的一家公司招聘外贸助理,明确要求应聘者“性格偏内向”“老家来自农村”,引发热议。

12月7日,该公司招聘负责人回应极目新闻记者解释,性格内向的人善于不断学习,更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;而农村孩子更务实,更懂得珍惜机会。

律师表示,上述公司招聘条件的合法性值得商榷,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。

要求应聘者来自农村,公司解释“他们更务实”

12月7日,极目新闻记者在某招聘平台看到,南京的一家公司招聘外贸助理,税后月工资为4000元到5000元。工作内容为按领导的要求完成外贸跟单,辅助领导完成平时的工作。招聘要求为:一、英语书写流利;二、学历本科以上;三、心细,性格偏内向点,踏实肯干,勤劳爱学习;四、老家来自农村。

上述招聘信息中的第三条和第四条要求,引来诸多网友的关注。部分网友表示,“外贸经理性格偏内向”的要求超出了以往认知。更多网友表示,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求应聘人员来自农村,甚至有网友质疑该招聘信息存在招聘歧视。

招聘信息

天眼查数据显示,上述公司位于江苏南京栖霞区,以从事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。12月7日上午,极目新闻记者联系到了该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朱女士。

为何招聘外贸助理要求性格偏内向?朱女士解释称,以前流行餐桌文化,常常需要和客户吃饭、喝酒,所以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性格偏外向一些。而现在经商环境不同了,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,要求从业者不断学习、时刻更新知识,性格偏内向的员工更能静下心来做事。“我们公司是做科研的,不需要陪客户吃饭喝酒,我们更看重员工是否能静下心来学习,沉下心来做事。”朱女士补充说。

为何要求应聘人员老家来自农村?朱女士解释称,因为来自农村的员工更务实,更懂得珍惜机会,“我们也招过城市里的孩子,他们多是眼高手低,嘴巴能说但静不下心来,小事都做不来,更不用说做大事了,所以公司目前员工大多是农村出来的。都说农村孩子没有见识,那是因为没有环境,如果能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,成长也很快。”朱女士介绍,部分来自农村的员工确实有自卑心理,但这也正是他们学习上进的动力。

有网友质疑上述招聘要求存在歧视,对此朱女士表示,以上四条招聘要求都是硬性规定,即使应聘者很优秀,只要不是来自农村,他们也不会考虑,“这是我的价值观,是我的个人选择。”

朱女士还表示,招聘信息发布后,一直有符合要求的人应聘,而且已经有人入职。

律师:招聘涉嫌侵犯平等就业权,合法性存疑

记者致电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,接线人员表示,公司在招聘时拥有自主权,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招聘要求,但不能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。

湖北征和律师事务所董文明律师表示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》第三条规定,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。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、种族、性别、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到歧视。同时该法第六十二条还规定,违反本法规定,实施就业歧视的,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》确立了平等就业和反对就业歧视的原则,若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如长相、年龄、地域、性别、体重、籍贯、出生等情况而拒用劳动者,严重者可构成侵权。

具体到本案,董文明律师认为,公司以农村出身作为筛选条件,即使该公司有其自身的一套选人逻辑,但该条件的合法性值得商榷,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。招聘者在招聘时完全以主观偏好、个人好恶进行筛选,一旦构成就业歧视恐违法,从而面临法律风险。因此,建议企业合法规范招聘录用员工,准确把握用工自主权,排除个人感情色彩,不要出现法律所禁止的就业歧视行为,向劳动者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。

董律师也提到,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,若发现自身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,尤其是受到了精神损害时,要注意搜集相关证据材料,必要时通过法律维护人权。如果与歧视者交涉,要积极寻找第三方的帮助,如企业负责人、行政机关、劳动保护机构等。此外,还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,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责任。

编辑 删除 返回